新月星空——济南回民历史印象

2025年08月13日
牛国栋
济南之南老牛
总浏览: 58
今日: 4

      我家住广智院和上新街时,距回民小区很近。西青龙街、永长街、城顶街、饮虎池街、礼拜寺巷,都走过路过无数次。

      1990年代末,为完成拙作《济南乎》,我开始用脚步丈量这座可爱之城,自然是先从这一区域开始。但真正深入到密如织网的街坊之中我却发现,尘封的历史与文脉如此丰富而厚重,超出我的想象。

 

图片

杆石桥头的永长街南端(李艺 钢笔画)

 

图片

牛国栋著《济水之南》(典藏版)附赠《济南府城全景再现手绘历史地图》(今回民小区片区)

 

      早在元代,回族就沿黄河和京杭大运河从南、西、北三面迁入济南。元贞元年(1295),西关建立了清真寺(俗称南大寺),明代又进行了重新扩建。寺门前及北侧的街巷便称回巷,后改称礼拜寺巷。寺内立《来复铭》碑,碑文由世袭掌教陈思撰写于明嘉靖七年(1528),全文九行,一百五十五字,以宋明理学简明阐述伊斯兰教义,是最早的汉文教义作品,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融汇的结晶,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历代修缮,南大寺保存良好,后曾在此兴办过回民中小学。“文革”期间,这里曾做为红旗区(今市中区)东风弹簧厂。

图片

1990年代的礼拜寺巷(牛国栋 摄影)

 

图片

南大寺望月楼(牛国栋 摄影)

 

      自明代开始,回族民众便逐渐在清真寺周边安营扎寨。至清代,老城关厢西南隅形成了东至剪子巷,南止上新街,西到顺河街,北达估衣市街(今共青团路)的居住区,构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情聚落。

      南大寺西侧杆石桥东首,向北至城顶街,是条长500余米的斜街,旧称大街和前街,清末民初改称永长街,东通仓巷和礼拜寺巷,西连石棚街。街北段路西建有清真北寺(也称北大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形制与规模较南大寺小了许多。寺内有李鸿章手书“清真古教”匾额。

 

图片

北大寺局部(牛国栋 摄影)

 

      与永长街北首相连的城顶街,因其地势与旧城泺源门(西门)城楼水平线持平而得名。1980年前,此街北段还有条很短的丁字街,后一并统称城顶街。乾隆年间《历城县志》记载:“‘丁字街’,旧志有粮市,辎辆云集,贸易无虚日,南东门外皆逊西市。”至清末,山西人在此开文和铁店,因经营钉子闻名,也称钉子街,当地人习惯称钉子巷。后来这里逐步发展成为市内最早的干鲜果品批发市场,马兴盛山果行便是代表。在清代,为遵古“刑人于市”之规,这里地处集市,便成为行刑之地。清同治八年(1869),山东巡抚丁宝桢派人在此处死慈禧宠信安德海,并曝尸三天,任人去看,时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图片

民国年间城顶街头市民水井打水(历史照片)

 

      回民小区东端的剪子巷与趵突泉一墙之隔,从这里往西至城顶街是盛唐巷,但与大唐盛世毫无关系。巷名原称神堂巷,见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历城县志·建置》(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神堂巷,剪子巷西”。坊间传说巷名缘由有二,一说巷内多庙宇和祠堂,另一说是明清时巷中聚集神像画铺。巷子路南24号院,旧有严家老宅,院落三进,前院有枝繁叶茂的大槐树。院子早年的主人便是清咸丰年间举人严组璋。辛亥革命那年,严组璋之孙严懋垣出生在这座院子里,并在此生活了几十年,他即为古典文学研究大家严薇青。

 

图片

严薇青夫妇与父亲严讷及子女在一起(选自严民著《严薇青:齐鲁青未了》)

 

      据严薇青回忆:神堂“巷内只有中间路北的居民墙上嵌着一座一米多高的小型关帝庙,此外别无任何庙宇。即使在这里居住过两三代的祖居户也没有听说巷内有任何庙宇。”1959年在此巷北侧的一处民宅墙内发现了康熙年间进士、曾督学江南的德州人田雯撰写的佛伦生祠石碑。舒穆禄·佛伦,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年间任山东巡抚,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去世后,大明湖北岸铁公祠东侧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有佛伦祠,当时的学政翁方纲撰写了祠记。西关这通高达四米的石碑,不仅印证了旧志上有关佛伦生祠在西关的说法,而且也说明了神堂巷的由来。但祠堂何时被拆除,语焉不详。神堂巷东首路北,原有清道光年间进士、同治年间两广总督、历城县人毛鸿滨故宅。1920年代末革故鼎新,神堂巷改名盛唐巷。

      盛唐巷南行过大杆巷便是长春观街,因道教名观长春观坐落街北而得名。明崇祯六年(1633)历城县人刘敕编纂《历乘》载:“长春观,西门外,丘处机潜修处,平地一洞,蜿蜒数里,今没入民舍。”“长春”之名,应取自金元道人丘处机之号“长春子”,他由金入元后,深得元太祖铁木真赏识被召入宫帐,还被赐庙名“长春宫”,并称之为“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据传长春观由丘处机主持修建,“殿堂巍峨,朱户碧瓦,翠柏成荫”。今存山门、大殿及后阁楼为清代遗物。后此地曾做过染纸作坊和汽车修配厂。据济南市考古院原院长李铭介绍,在长春观保护性修复过程中,迁移今址的山门上方,将原存于闵子骞墓园的刻有明代道人、书法家雪蓑所题“长春观”三字的石门匾重新嵌入。

 

图片

长春观门楣上“长春观”三字为雪蓑题写(牛国栋 摄影)

 

图片

长春观大殿(牛国栋 摄影)

 

图片

长春观后堂楼(牛国栋 摄影)

 

      古时俗称长春观为大庵,故道观东侧这条小街原名大庵巷,清末取谐音称大杆巷。《历乘》所谓“没入民舍”的“平地一洞”,即丘子洞,也称长春洞,位于观内大殿东南侧,为青石垒砌的半圆形池子,洞口有“丘(邱)子洞”刻石。严薇青转述:“据《历城县志》记载,从洞中穿行二十余里,可达济南南郊的‘小庵’。(小庵在什么地方已不可考,据说在现在南营街一带)”文物部门修复长春观时,湮没已久的丘子洞重见天日,池子上方还加筑了景亭。洞中依然积满了清水,能否穿行,通往何处,至今为谜。

 

图片

丘子洞(牛国栋 摄影)

 

      由长春观街东行,旧时连着一条小街,仅228米,名字却十分霸气,叫五路狮子口,即东起剪子巷,西接长春观街,西南通土街和斜街,北连大杆巷,是五条街道交汇处,长春观门前原立有石狮一对,成为地标,街名即以此为依据。街道虽短,却有七八家老商号,涉及票号、杂货、绸布、染织、鞋帽等门类,像路南的德生义钱行、裕庆和染坊,街北的晋太恒绸布店等。出身济南回族书香世家的书法家金棻便世居此街北端的金家大院。1962年,他为趵突泉泺源堂书写赵孟頫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作为楹联,令人叫绝。

 

图片

正在挥毫的金棻(历史照片)

 

      这一带老街巷中尚能看出些旧时影子的唯有与城顶街相连的麟趾巷了。原先麟趾巷很长,向西直抵西圩子城麟祥门和麟祥桥,是通往商埠的主要道路。

      明正统年间进士、吏部侍郎、历城县人尹旻在麟趾巷建养济院,收养孤残,巷名最初叫养济院巷,又名孤贫巷,后改称麟趾巷。麟趾二字取《诗经·周南·麟之趾》中“麟趾呈祥”之意。巷子东首路北3号,至今留存一处两座相连的二层青砖坡顶楼房,西有侧院,外设回廊。这便是张家“庆记”油坊旧址,前楼为店铺,后楼是住宅。张家不是穆斯林,但长期与回族民众和睦相处。商号以买卖煤油起家,代理“美孚”石油系列产品,后经营房地产。至张学仁这辈,已拥有院西大街的齐鲁金店、经二纬四路的第一百货商店等众多房产。

 

图片

1990年代的麟趾巷(牛国栋 摄影)

 

图片

庆记油坊旧址(牛国栋 摄影)

 

      麟趾巷11号,原为四进四合院,二进院正房里住着马復元一家。其祖父马兴盛于晚清时在城顶街开设马兴盛山果行,当地人称“马家老行”,主要为南山果农代卖樱桃、大杏、银瓜、蜜桃、核桃、柿饼、红枣、板栗、山楂、风鸡、蜂蜡等,后来也经营水牛皮、方块碱和药材。至民国年间,马家老行成为城顶一带二十余家山果行中规模最大的行栈。我第一次寻访马家是1990年代末,马復元热情接待了我,并介绍了马家老行的点点滴滴。时隔二十五六年我再次见到已八十岁高龄的他,其精神矍铄,笑容可掬。屋里窗明几净,陈设雅致,木格栅系老宅旧物。

 

图片

麟趾巷马家老宅(牛国栋 摄影)

 

      巷子中段南侧,有一大片老房,旧时都归金家所有。清道光年间,金家“志”字辈传人中有一人中举,宅门楼上悬“文元”的金字牌匾,官至知府,其为官时所得家产传于“衍”字辈,这代人便将家财投放到商业上,在西关,金家拥有百余处门头房,像估衣市街的万和堂、天德堂、经文布店、北厚记酱园,院西大街一大货栈以及普利街部分商业用房都是金家房产。在市郊,金家还拥有阎千户庄的大片土地。金家大院的大门朝东开在永长街,后花园直通麟趾巷。

      清末民初,金家财产传到金树鑫手上。1933年,他动用家产在后花园内建起一座假山,上有六角凉亭。假山南侧,以前还有一个庭园,里面建有玻璃花房,养着各种名贵花卉。金家花园北侧建有一座两层别墅,红瓦覆顶,红色墙体。白色门窗套,白色廊柱,色彩夺目。北伐战争后,他在徐家花园创办私立金氏小学,招收回族子弟免费入学。

 

图片

金家公馆旧址(牛国栋 摄影)

 

      抗战爆发后,韩复榘弃城南逃时,以“借用”的名义,掠走了金府的小汽车和大批钱财。日军侵占济南八年间,金家饱受敲诈勒索之苦,但没有一人为日本人做事。日本投降后不久,金树鑫病逝,其次子金小青掌管财政大权,在普利街18号创立“永世扬”钱庄。1949年后,金氏后人将那座别墅和假山,捐给了市伊斯兰教协会。抗美援朝时,金府捐献黄金一百两。1958年,金氏后人又将祖上埋入地下的一百个银元宝挖出捐给国家。

 

图片

1950年代的大同戏院(历史照片)

 

      大同剧场位于麟趾巷南侧,系民国初年历城县教育局局长陈筱轩的宅院旧址。1948年济南战役时,这座带有花园的院子毁于战火。1954年,济南知名票友毛菊荪变卖房产与朋友一起在陈家大院废墟上建起大同戏院(后称剧场),并邀请与之结为金兰之交的“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来大同戏院助兴。在这个条件简陋的剧场里,奚啸伯出演了汪曾祺新编剧作《范进中举》,赢得满堂彩。

      伴随1990年代回民小区开发建设和逐步整治,旧时很多街巷及街名都消失了,留下的也已不是当年的样子。

 

图片

回民小区的烧烤摊(牛国栋 摄影)

 

      每当我走到回民小区时,这里的酱牛肉、扒羊蹄、清炖羊蝎子、麻酱火烧、马蹄烧饼、牛肉烧饼、五香花生米都令我垂涎。这里的烧烤摊更是名声在外,有朋友自远方来,请他们到这里的街角,坐着小马扎,撸着羊肉串,喝着冰爽扎啤,总会博得欢声。

      直到如今,我依然想念杆石桥头那种黑皮五香花生米的味道,满口的醇香,常弥漫我的思绪。

 

      (来自“济南之南老牛”,副标题为书味所加)

 

暂无评论

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至少2个字符)
请输入您的称呼(至少2个字符)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