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书展二月九日晚上,读书共和国小小的人文沙龙挤满了人,晚到的读者只能站在摊位外的走道上,却没有人舍得离去,全因讲者刘柏君(又名索非亚,《灵界的译者》作者)那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
去年电视剧《通灵少女》掀起一阵热潮,剧中女主角的灵感来源刘柏君也接受了不少访问,但她却未能仔细地谈过她从宫庙仙姑变成穆斯林的心路历程,伊斯兰究竟是如何触动她?台湾民间信仰和看似遥远的伊斯兰,是否有些共通之处呢?
刘柏君说起自己和伊斯兰最初的缘分,竟也是在国际书展上的一段遭遇。大学时期,刘柏君在国际书展凑巧闲晃到国际区的约旦馆前,顾摊的是一位棕肤蓄胡的约旦人,她一边纳闷:「我们怎么会让恐怖分子在这边设一个摊位呢?」但仍出于对宗教的好奇,在摊位前驻足。
这时,这位约旦朋友开口问她是否对伊斯兰有兴趣,她表示想多认识《古兰经》。对方随即亲切地拿出一本英阿对照的《古兰经》要送给刘柏君,并告诉她:「若真主意欲,有天你会成为穆斯林。」不过,此举却遭到刘柏君一口拒绝。豪迈的她不喜欢对人有所亏欠,坚持买下那本《古兰经》,甚至告诉那位约旦朋友:「我想我不会去信这么歧视女性的宗教。」
刘柏君在现场向读者们展示那本她在二十年前得到的《古兰经》。当时的她事后翻阅,对内容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这么搁在家中,没想到后来这部经典成了她生命的指引。因为数年后,她因宫庙的工作身心俱疲,开始尝试接触各种宗教,却没有一个让她「有感觉」,最终她选择了学术的道路,考进政大的宗教研究所。当时的她仍相当自豪于自己十多年的「实战经验」,却无法在学术上找到方向,使她再次深陷迷惘。
有次,正值穆斯林的斋戒月,台北清真寺邀请宗教研究所的学生到寺参访,她不以为意,只当作是一次普通的课堂活动。身为灵媒的刘柏君,每到一个新环境总有个习惯,想「把无形的叫来问一问」,展现自己的通灵力,没想到她在清真寺却没有看见任何鬼魂。刘柏君说她当时非常不甘心,不相信居然连一个「阿飘」都找不到,拼了命地四处看,竟连在暂存穆斯林大体的「美体室」都遍寻不着。
至此,她已感受到清真寺的特殊之处,在参访行程结束后,她仍万分不甘愿,决定留下来看穆斯林做斋月的礼拜,再晚也要等到「阿飘」出现,结果仍未能如她所愿。
她忍不住请教当时的「阿訇」(imam,訇读音「洪」,指伊斯兰的宗教导师),伊斯兰如何解释鬼魂?阿訇告诉她,《古兰经》第七十二章就是在谈精灵(jinn)的,而精灵便等同于我们所知的鬼魂,圣训也有提到精灵会吃灰烬。刘柏君听到后大吃一惊,因为就她对灵界的认识,部分阿飘确实是以香火为生,她还曾为此想过要自己开一间庙,不烧金纸、不拜偶像,要用她自己的方式拜神,她笑说:「还好我没说出去,不然就成了山寨版了,因为这些清真寺早都做了。」
后来,刘柏君发现诵念《古兰经》让她的心情十分平静,而深深被这个信仰打动,心里不断冒出「为什么我还不是穆斯林?」的疑问。决定皈依伊斯兰后,她试图和家人沟通,妈妈却说:「妳信什么都好,为什么要选『恐怖分子教』?」她真挚地回答:「这实在不是我可以决定的,我只有在这里能感到安心。」
「信仰就像谈恋爱一样,就是一种感觉。」投入一个宗教信仰,在理性的理解之外,总是有份感性而深刻的连结,旁人或许难以感同身受,对个人却是彻底改变生命的经验。
在刘柏君成为穆斯林后,听了阿訇的建议早晚勤念《古兰经》最后三章,希望能免于无形众生的打扰。两天后她拜访家中祭拜许多神祇的亲戚,亲戚好奇地问她,皈依伊斯兰后是否还看得见神灵?她望了望,看见远处有位土地公,但当亲戚要她请土地公一起来泡茶时,土地公却告诉刘柏君,她的身上有光,而不敢靠近。她日益体会到伊斯兰信仰对她的改变,也决心要过自己的人生,不再为信徒的欲望服务。
接着,她开始研读记录先知穆罕默德言行的圣训集,发现其中对精灵的描述和她的经验十分相符。比方说,圣训曾提到不要用左手吃饭,因为精灵会来分一杯羹,也应侧睡而非趴睡,让她大为震惊,因为从小就有许多鬼灵要她使用左手吃饭、要她趴睡,而她以前并不知道箇中原因。
她也发现,伊斯兰在一千四百年前对女性权益的保障其实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后来,各种压迫女性的规范大多起因于部落风俗的混淆,以及男性学者的诠释。她举例,《古兰似海》一书中的印度学者阿卡兰,就曾考据出九千名的伊斯兰女性学者,然而这些女性的声音却鲜少被聆听、宣扬。显然二十年前她为伊斯兰贴上的「歧视女性」标签已不复存在。
她认为,信仰最重要的不是教条,能不能吃猪肉、女性该不该戴头巾、可以娶几名妻子都并非伊斯兰的重点。这也是学者阿卡兰在《古兰似海》曾强调的:「信仰即是生活。」穆斯林应超脱枝微末节的教条,去看见信仰的真实内涵,实践在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
伊斯兰最重要的观念是敬拜唯一的真主,人都只是被造物,因此必须谦卑,人的一言一行也只须对真主负责,无须祭拜鬼灵。这样的精神也反映在伊斯兰的礼拜上;到清真寺礼拜时,穆斯林是按照先来后到排序,「就算是王公贵族,只要比乞丐晚到,一样要排在后面。趴下去的时候,一样要闻前面的人的臭脚丫。」
刘柏君回忆起过去在宫庙工作的日子,信众们求婚姻美满、求升官发财,那些愿望对现在的她而言,已非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要为了真主而活着,而非为了现世的名利活着。」身分地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唯一带得走的是今世所为的善恶,展开在真主面前,让祂作出最精确的审判。
刘柏君说现在每当遭逢种种人生考验,她总会想起《古兰经》第九十四章〈开拓章〉所说:「与艰难相伴的,确是容易。」困难与简单只在一线之隔,人能做的就是勤勉并祈祷,结果交由真主决定。而面对人的忧愁,真主也早已给出解答:「难道我不是已为你开拓了你的心胸吗?」
(作者:政大阿拉伯语文学系、广播电视学系毕业,曾任出版社编辑。虽然不是穆斯林,却一直和伊斯兰很有缘分,于是经营了脸书粉丝专页「伊斯兰没有面纱」。现为自由编译。译有《穆罕默德:宣扬谦卑、宽容与和平的先知》《手写时代:从写字到打字,一部五千年的人类书写文明史及未来》等。)
暂无评论
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