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局势紧张加剧:大量流离失所者涌入贝鲁特

2024年11月21日
琳娜·辛贾布
BBC(英文),书味译
总浏览: 298
今日: 1

 

   在贝鲁特东部的阿什拉菲耶区,每当夜晚来临,战争的声音便格外刺耳。

   当地居民能够听到以色列空袭打击黎巴嫩首都南部郊区——被称为“达希耶”的什叶派社区的声音。有些居民甚至可以从自家阳台上看到空袭引发的爆炸闪光。

   然而,街道上却显得一片宁静。

   穿着制服的志愿者们手持对讲机,在这个主要是基督教徒聚居的社区巡逻,协调他们的行动。

   这个社区巡逻队是在几年前黎巴嫩经济危机爆发后成立的,旨在安抚居民对犯罪的担忧。然而,随着最近局势的变化,巡逻队的使命也发生了改变。

   “我们对于大量涌入贝鲁特的流离失所者感到担忧,他们有着巨大的需求,情况非常复杂。”创建该巡逻组织的纳迪姆·吉迈尔(Nadim Gemayel)表示。

   自上月以色列加强对真主党组织的空袭并随后对黎巴嫩南部展开地面入侵以来,全国各地的社区纷纷行动起来,为数十万因战火流离失所的家庭提供住房和食物。

   然而,大量来自达希耶、黎巴嫩南部以及东部贝卡谷地等主要是什叶派穆斯林居住区的人员涌入贝鲁特的逊尼派和基督教社区,这也加剧了黎巴嫩国内各教派之间的紧张关系。该国1975年至1990年的内战记忆犹新,教派矛盾仍然敏感。

   最近,以色列对这些地区的袭击使得居民与流离失所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愈发紧张。

   10月14日,以色列在北部城镇艾图发动的空袭导致23名流离失所者丧生,此事震动了基督教社区。

   虽然来自南部和达希耶的部分富裕什叶派家庭推高了租金,增加了房东的收入,但许多人开始担忧,这些新住户中是否可能有真主党成员,甚至可能成为以色列的目标。

   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已向居民分发表格,要求填写家庭成员身份信息、居住人数及车辆使用情况。

   在部分地区,有传单被散发,要求真主党成员离开;而一些已知与该组织有关联的人士则被告知必须迁离。

   “有种恐惧的情绪,一些市民对新来的人员充满疑虑,害怕某些真主党成员可能居住在自己居住的大楼里,进而成为以色列的潜在攻击目标,”吉迈尔表示。“因此,我们正在与军队和安全部门合作,试图同时保障流离失所者和当地居民的安全。”

   尽管巡逻队的存在让居民感到安慰,但也有人担心,这种举措隐约带有内战时期的影子,当时不同教派的民兵掌控着贝鲁特的不同区域。

   这场历时15年、导致约15万人丧生的内战,让黎巴嫩的各教派民兵彼此对峙。

   这场冲突最初是基督徒与巴勒斯坦民兵(联合穆斯林民兵)的斗争,后来基督徒和穆斯林民兵内部也爆发了冲突。外国势力也卷入其中,叙利亚军队进入黎巴嫩,而以色列也曾两次入侵。

   纳迪姆·吉迈尔的父亲巴希尔·吉迈尔(Bashir Gemayel)是主要基督教民兵“黎巴嫩力量”的领导人,直至1982年在阿什拉菲耶遇刺身亡,当时他刚被选为黎巴嫩总统。

   根据结束内战的1989年《塔伊夫协议》,各派民兵应予以解除武装,但真主党被豁免,因为其当时正在抵抗占领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军队。

   当以色列军队于2000年撤出黎巴嫩后,真主党继续保留武装力量,并在边境继续袭击以色列。2006年爆发的为期一个月的战争,令黎巴嫩南部和贝鲁特南郊成了一片废墟。

   吉迈尔长期呼吁真主党解除武装。在以色列加强空袭后,他表示该组织是在“自食其果”,但也警告黎巴嫩人民将“为此付出毁灭性代价”。

   在贝鲁特西部的混合社区哈姆拉,情形却完全不同。

   与贝鲁特以基督徒为主的地区不同,哈姆拉的许多学校被改为安置流离失所者的临时避难所。

   与真主党关系密切的叙利亚社会主义民族党在哈姆拉也有一定影响力,该党成员迅速开放了空置的建筑,包括一些新建的公寓楼,供流离失所的家庭居住。

   这一举动引发了部分建筑业主与流离失所家庭之间的紧张关系,有些家庭强行闯入空置房屋。房东担心,这些家庭可能最终拒绝搬出这份免费住所。

   在哈姆拉核心地带的一栋六层60年代风格大楼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计师在顶楼设有自己的工作室。她表示,数个家庭强行进入大楼,现已在空置公寓中居住。

   “最初只有20人,现在大楼里已经有100人居住了,”她告诉我。

   “我对他们充满同情,不想让妇女和儿童露宿街头。在政府找到解决方案之前,我不会要求他们离开,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她还担心新来者对社区的潜在社会影响。

   这些新住户全部来自什叶派社区,遵循严格的宗教规矩,妇女穿着黑袍遮蔽全身,仅露出面部。

   “我对任何宗教都没有意见,但他们也应该尊重我作为无神论者的生活方式,”她表示。

   哈姆拉的氛围的确在变化,那里原本多元文化和多宗教共存。

   据估计,有数千人已经迁入该地区。

   街道上汽车和摩托车数量激增,交通拥堵严重,行人难以通行。

   夜生活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前来派对和酒吧聚会的年轻人被前来吃快餐和水烟的群体所取代。

   在避难所外,男女老少坐在人行道上,抽水烟,观看手机或电视上的新闻,往往熬夜到很晚——这一点让部分居民感到不满。

   但越来越多的房主开始驱逐滞留在其房产中的流离失所者。

   来自贝卡谷地的法蒂玛·哈吉·尤瑟夫与丈夫及三个孩子在这栋大楼里已经住了三个星期,她对未来去向表示担忧。

   “我们愿意签署文件,承诺战争结束后会离开,但他们派警察来强制驱逐我们。”她说。法蒂玛特别担心自己年仅三岁半、患癌的女儿需要医疗药物。

   “我只希望有个安全、干净的地方让我的女儿居住。学校里人满为患,室内到处在抽烟。”

   法蒂玛表示,并未因自己是什叶派而遭遇宗派歧视,但另一位和五个孩子一起住在这栋大楼的男子则有不同看法。

   “即便我们愿意支付租金,房东也不接受……她要我们走。这不仅仅是关于大楼的问题,而是别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她是想赶走这里的什叶派穆斯林。”

 

暂无评论

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至少2个字符)
请输入您的称呼(至少2个字符)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